伴隨著產業資本的競相涌入,特別是國軒高科、寧德時代、比亞迪等鋰電巨頭的進駐,投資者在感慨宜春鋰電產業崛起的同時,也不禁發問:為什么是宜春?
(資料圖)
實際上,從宜春這座城市的最新宣傳標語中,就不難找到其中的答案。從宜春火車站,到宜春市區主干道,以及宜春經濟開發區,都能看到一個宣傳語:“宜春,一個言之有鋰的地方”。
目前,鋰在自然界主要以鋰輝石、鹽湖鋰、鋰云母三種形式存在。盡管我國擁有全球7%的鋰礦資源,但受冶煉提取等因素制約,國內鋰資源長期依賴進口。
數據顯示,2018年~2021年,我國碳酸鋰產量分別為9.64萬噸、13.4萬噸、13.8萬噸、24萬噸。同期,國內碳酸鋰進口量分別為2.45萬噸、2.93萬噸、5.01萬噸、8.1萬噸。
進入2022年,國內碳酸鋰進口量繼續增長。數據顯示,2022年1~6月,我國碳酸鋰產量為16.8萬噸,同比增長42%;同期,我國進口碳酸鋰7.13萬噸,同比增長67%。
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,盡管我國碳酸鋰產量近年來快速增長,但是依舊不能滿足國內需求,每年碳酸鋰進口都在增長。因此,保障能源資源安全,特別是保障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的新能源資源安全,顯得尤為重要。
在此背景之下,圍繞著鋰資源,國內鋰電產業鏈企業,在全球范圍內頻頻掀起搶鋰大戰。
在國外市場,贛鋒鋰業近年來不斷在全球范圍內收購鋰資源,涉及阿根廷鋰鹽湖、墨西哥鋰黏土、非洲馬里等;天齊鋰業則在阿根廷、澳洲等地跑馬圈地;雅化集團的鋰電版圖涉及澳洲、加拿大和津巴布韋等地;盛新鋰能宣布投資阿根廷和津巴布韋采礦項目;紫金礦業宣布收購阿根廷3Q鋰鹽湖項目。
在國內市場,宜春則成為了鋰電巨頭們的爭奪焦點。國軒高科、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三巨頭大手筆落地宜春的背后,是當地政府為入駐企業保障了鋰礦資源的使用與開發。
宜春市經開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表示,宜春有豐富的鋰云母資源,經過10多年來的發展,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。
宜春鋰礦到底有多少,分布在哪里,品位怎么樣?2021年,宜春市政府與江西省地質局聯手,投入2億多元,歷時3個月,舉辦“千人找礦大會戰”,基本摸清了家底。
宜春鋰礦資源的特點是:儲量較大,品位不高。據這次自然資源部門統計,全市約有氧化鋰儲量900多萬噸,相當于2000多萬噸碳酸鋰,約可以生產3萬Gwh(30Twh)電池,可以裝備6億輛電動汽車。
此前,由于受提鋰技術等因素影響,宜春的碳酸鋰產量,在國內占比不高,直到2017年產量才1.2萬噸(當年國內碳酸鋰的產量為8.3萬噸,占比14.45%),其中鋰云母制備的電池級碳酸鋰,占全國的比重2%左右。
不過,自2017年以來,南氏鋰電、銀鋰新能源、江西永興新能源、飛宇新能源等公司,先后對原有鋰云母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升級。與此同時,部分新建的碳酸鋰項目也紛紛投產。
隨著國際市場上碳酸鋰的價格一路飆升,宜春的碳酸鋰產量近兩年來快速增長。數據顯示,今年前5月,宜春碳酸鋰產量達到5.75萬噸,占國內碳酸鋰產量的34.2%。預計到2025年,宜春市鋰云母精礦和碳酸鋰產量分別可達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。
截至6月30日,宜春鋰電新能源企業146家,其中鋰鹽投產企業11家,產能19.24萬噸。企業涵蓋鋰資源采、選、冶,鋰電池關鍵材料與零配件、鋰離子電池、綠色高效儲能電池、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回收等各環節,形成貫通“鋰礦-鋰鹽-鋰材料-鋰電池-鋰應用-鋰回收”全產業鏈發展模式。
(文章來源:證券時報網)
標簽: 寧德時代